您的位置:首页 > 国内 > 正文

知名文化学者郦波从文化视角解读何以“行走河南·读懂中国”

来源:掌上洛阳客户端     时间:2023-06-30 09:00:43

郦波

在昨晚的“行走河南·读懂中国”文化旅游季暨第五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启动仪式上,知名文化学者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讲述了3个历史故事,从文化视角解读何以“行走河南·读懂中国”,彰显洛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作为一名研究中华文明史的学者,郦波最看重的一次“行走”和“读懂”发生在3062年前(公元前1039年)。当时,哥哥姬旦、弟弟姬奭(shì)这对兄弟从遥远的西秦大地来到洛河之滨,完成了一个对中华文明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任务:测定天下之中,并在此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“国家级中心城市”——洛邑,也就是如今的洛阳。

在郦波看来,姬旦和姬奭兄弟二人,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,也是伟大的科学家。在洛阳,他们还用“土圭测影”的方法,精准测定了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——冬至。此举对当时的华夏文明、农耕文明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,中华文明从此有了独特的时间坐标——二十四节气。这对兄弟,正是后人所熟知的周公与召公。

“洛邑,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,就此成为华夏文明史上空间坐标轴上的天下之中,以及时间坐标轴上的文明原点。”郦波如是说。

郦波接着讲述,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看中的两次“行走”和“读懂”,分别发生在2500多年前和1279年前。

2500多年前,年轻的孔子从齐鲁大地来到中原大地,在洛阳问道于老子,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儒家和道家的初次伟大相遇。

1279年前,“诗仙”李白被赐金放还,他行走在河南大地上,最终来到洛阳,在这里碰到了“诗圣”杜甫,二人一见如故,引为平生知己。“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价李白和杜甫的相遇:他们的相遇,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,也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,仿佛太阳与月亮的相碰。”郦波说。

3次“行走”和“读懂”,都发生在洛阳。由此可见,行走洛阳,可以读懂中原;行走河南,可以读懂中国。

郦波进一步解释,因为有“宅兹中国”的何尊铭文,所以中原是中国之源;因为有周公召公测定天下之中,在此营建洛邑,所以中原是天下之中;因为有河图洛书、二里头殷墟考古,有甲骨文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,所以中原是中国之本。

“作为中国人,只有明白何以中国,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,也才能有信心、有能力、有智慧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!”郦波最后深有感触地说,站在应天门上,华灯初上,仿佛一眼万年、梦回大唐,行走在中原大地上,徘徊遐想,必将红日初升、其道大光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李东慧 白云飞 孙小蕊/文 鲁博/图)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