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国内 > 正文

古筝艺术贵在传承创新

来源:人民日报     时间:2023-08-11 11:17:20


【资料图】

把传统、现代和时尚相结合,在传承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把握创新之“度”,这就是我理解的古筝艺术的与时俱进。

与古筝艺术相伴30余年,我越来越认识到,琴音是寄托细腻心境的最好载体,也是东方美学恰如其分的体现。

古筝的历史长达2500多年。它刚柔并济,既可以温婉舒缓、清微淡远,又可以演奏出金戈铁马、排山倒海般的磅礴气势。它的音域宽广,富有可塑性,有张力、有能量、有气场,可以艺术化、诗意地传递人的思想与情感。大道至简,气象万千,古筝艺术的这种敦厚与诗意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极致代表,积淀着中华文化数千年来深厚的人文底蕴。

记得2001年,我入围中国音协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民族乐器(古筝)国际比赛决赛,在选择参赛曲目时,挑了一首取材于传统乐曲《满江红》的古筝曲。这一决定让身边很多人担心:古曲过时了,演奏时也不够炫技,不容易出彩。但我还是希望能在这样重要的比赛中,演奏代表中华文化的音乐,弹一首让自己的感情“有着落”的曲子。最终,我赢得了比赛。来自评委的认可让我更加坚定,音乐需要文化的力量,需要心灵的力量。古筝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巧与创新,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失去本土文化的根基。近年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古筝现代作品,它们都是在尊重传统、尊重音乐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创新。

古筝的传统体现在流传千年的古曲中,这是筝乐文化大浪淘沙的精髓。与此同时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性演绎。我新近推出的音乐专辑《出水莲》中,收录有中国传统音乐经典曲目、改编曲目、近代作品、当代作品与即兴创作,绝大多数都经过了全新编配。我根据两广民间音乐、浙江越剧、陕西秦腔、扬州清曲等,对古筝曲目加以改编创作。这张专辑最后是在自然环境中录制完成。居庸关长城前,明月朗照,音乐与天、地、人交融,激发了我的灵感和创造力。琴音入清风流水,心灵见天地山川,让人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无穷意境。

古筝在国内家喻户晓,但其魅力尚不为国外听众所熟知。考虑到古筝和诗词、历史、美学、哲学相通,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,我决定用一种新颖方式来拉近国外听众与古筝的距离——以中国古筝音乐2500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,结合中国古典诗词,边演奏边讲述,分享我对音乐背后故事典故、时代背景、美学意境乃至中华文化的理解。2017年,作为原文化部组织的“中华文化讲堂”系列的一部分,我创作的“筝与诗——中国音乐文化之旅”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奏响。从《高山流水》《孔雀东南飞》《春江花月夜》到《满江红》《牡丹亭》《柳如是》,古雅出尘而又深情隽永的音乐缓缓流淌,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自信。

为了消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,我尝试将西方艺术元素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中,帮助西方听众更好地理解中国音乐。我邀请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小提琴、大提琴演奏家合作演出《春江花月夜》,在演奏中融入德沃夏克著名的第九交响曲《自新大陆》的主题音乐。《自新大陆》中的思乡情怀与《春江花月夜》中的月下思念跨越时空、交相呼应,赋予乡愁乡情更深更广的内涵。当音乐会结束,我抬头时才发现,台下听众潸然泪下。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,音乐是无国界的,能够唤起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。

“筝与诗——中国音乐文化之旅”音乐会在国内外巡演20余场,观众的反馈令我感动。在此基础上,我又创作了“归去来兮”古筝音乐剧,以筝乐为线索,融合诗词、演诵、戏剧、交响、舞蹈于一体,借由不同时代的古筝经典作品及诗歌脉络,展现自先秦至当代,筝乐在岁月砥砺中的延绵发展、薪火相传。今年以来,“归去来兮”以音乐会的形式开启巡演,在舞台上展现古筝艺术的更多可能。

一弦一柱,贵在传承创新。今天,古筝艺术的发展已经非常多元化,既可以很技巧很现代,也可以很古老很传统,还可以很流行很时尚。把传统、现代和时尚相结合,在传承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把握创新之“度”,这就是我理解的古筝艺术的与时俱进。作为创作者演奏者,我希望自己能在赓续传承古筝艺术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中贡献力量;作为传承者传播者,我愿继续身体力行地以多种方式呈现古筝之美,带着责任感与使命感,为更多古筝爱好者打开音乐之门。

(袁莎,作者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)

相关文章